12月12日深夜,一台“右前臂、手腕、手掌和手指”四平面离断的再植手术在徐州仁慈医院展开,15个小时的紧张手术,11岁男童的右手及臂终于被接上。
急诊开通绿色通道,争分夺秒做术前准备
12月12日,夜里11点多,正在值门诊夜班的手外科医生吴贞志接到一例右手多段离断伤(四平面离断)患儿。吴医生立即打电话向手外三病区陈步国主任和手外科大科主任朱辉汇报,同时发送患儿受伤照片。陈主任立即作出指示:“请急诊科开通手术绿色通道。第一,立刻将离断肢体运送至手术室;第二,先对患儿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缩短检查时间。”
术前
朱辉主任立即打电话将情况向医务处领导汇报,医务处通知急诊科为患儿开通手术绿色通道,放射科协助术前检查工作,输血科做好备血工作,麻醉科和手术室做好麻醉准备。
陈步国主任第一眼看到患儿的受伤照片时,非常震惊。从医多年,他还是第一次见到手掌及前臂的四平面离断伤,再植无疑难度巨大、挑战极强。患儿做术前检查,朱辉主任通知手外科所有医生做好随时登台手术的准备;陈主任先带领几个医疗组提前进入手术室,安排一组人员先对离断肢体进行清创。待患儿检查结束后,进入手术室。
保、截两难之选,患儿父亲:“医生,我们还是想保”
如果直接截肢,患儿以后的人生将永远残缺。如果保肢,手术必将困难重重。陈步国主任与患儿父亲进行术前谈话时,将再植手术中及术后的各种风险一一告知。患儿父亲认真听后,只说了一句话:“医生,我们还是想保。我们就是听说仁慈医院的再植技术好才赶来的。”陈主任转身进入手术室。
这无疑是一场“硬仗”,所有人都打起了十足的精神。试行再植手术,患儿年龄小、伤情重、失血过多,家长送医又错过了黄金6小时再植时间。患儿术中随时都有可能因失血过多而休克,术后感染的风险也很高,手术团队的压力很大。
手术15个小时,手臂从上至下接上通血
朱辉主任、陈步国主任将手术团队安排分成三组,只为“争分夺秒”。凌晨12点30分,患儿进入手术室,手术开始,第一组人员再植手掌,固定骨折,吻接血管、神经和肌腱;陈主任带领第二组进行前臂再植,固定尺桡骨,吻接血管、神经和肌腱。前臂接上通血成功后,准备接手腕。这时,第三组人员上台替换两组人员,保证手术质量和速度。手腕接通后,由于手掌损伤严重,拇指迟迟不通血。手术团队进行血管移植,通血成功。最后一步是接断指,这时距离患儿受伤已经过去了将近20小时。朱主任又安排一组人员前来手术室支援,为患儿接通断指,保全了患肢。手术团队术中多次运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在高倍显微镜下为患儿吻接血管,一次通血成功,抢夺救治时间。
这台手术进行了整整15个小时,虽然过程之复杂、难度之大术前已经预见,但实际的经历远比想象更困难,庆幸的是救治患儿很及时,这离不开手术团队协调作战,配合默契。
术中
术后即刻
“机器绞伤一般毁损都比较严重,没有再植条件或者条件不好,只能选择截肢。这个患儿的再植条件还可以,不管最后肢体能否成活,我们都要试着保一下,不让患儿和父亲有遗憾。另外,手术难度也比较大,单平面离断的断肢再植手术就需要6-8小时,这次手术手外科临床经验丰富、超级显微外科技术过硬的医生上台,将手术时间缩短,减少术中出血和休克的风险。手术这么长的时间,麻醉科韩林立主任亲自麻醉,给予技术支持,得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陈步国主任说道。
红色先锋攻坚克难 白衣战士仁慈有爱
术后,患儿在ICU(重症监护室)接受仁慈医护团队专业的照顾。这场15个小时的手术是“团队仗”和“接力赛”,仁慈团队的争分夺秒是在为一个患儿、一个家庭抢时间,在他们心里深知:接上的岂止是一条右臂,更是一个孩子的人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在选择面前,仁慈的医生想到是病患的需求,拥有的是专业的技术。24小时在ICU里的监护,每天由手外大科主任朱辉带着各个小组查房,让惊魂未定的患儿已经可以很好的配合治疗。
术后第三天,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手外科和足踝外科学科带头人石荣剑来到病房看望患儿,同时表达了医院领导和党委的慰问和重视。
“作为一名从医25年余的手外科医生,我认为这个上肢绞轧伤、断成四段病例在国内也是罕见的,没有一个技术精湛、组织有序的显微外科团队很难完成如此高难度的断肢再植手术。以朱辉主任、陈步国主任为带领的团队,敢于挑战、不畏辛难,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仁爱慈心的医者之心”。
“我们的团队是好样的,希望重症监护室和手外科医护团队齐心协力,加强术后照护,做好血运观察,备好应急预案,尽最大努力保证患儿最大程度的康复”。
支部党员团队在这次攻坚克难的罕见肢体离断保肢战中,用显微镜下的一针一线真实展现了中国医生过硬的显微外科工匠技能,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衷心祝愿患儿能够早日获得康复,回到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