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8旬的老人还能经受大手术吗?答案是:能!4月2日,一位股骨颈骨折的78岁老人在徐州仁慈医院关节科接受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第3天,老人不用助行器在病区里散步,如此快速的康复效果不但令老人和家属很满意,同为医生的骨科同事也在工作群里给手术医生点赞。
78岁的许大爷家住安徽灵璧,3月28日不小心在家中摔倒,右髋部着地,当时就感到右髋部疼痛难忍,有块骨头似乎“支”了出来,在当地医院拍片显示股骨颈骨折。8小时后,许大爷被家人从灵璧送到徐州仁慈医院。
术前
关节科邱东新副主任医师给许大爷作了仔细检查,建议手术,因为像许大爷这样的情形,手术越早开展,术后的并发症就越少。对于许大爷家人“老人这么大年纪了,这么大的手术,身体能不能吃得消,能不能承受的问题”,邱医生给他们讲,首先这种骨折是必须手术的,不手术带来的后果会更严重,后期长期卧床不能活动会带来血栓、肺炎、褥疮等多种风险,医学统计有30%的患者会在半年内死亡。其次,髋关节置换手术,这个普通人眼中的大手术,对于关节科医生来说,只是一个常规手术,经过邱东新医生团队的优化处理,已经可以做到无需插尿管,无需插引流管,也无需输血,手术时间也就一小时半左右,所以手术的风险也降到了最低,术后能够达到快速康复,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生活状态。讲明利弊后,许大爷及家人都同意进行手术。
术后
完善相关检查后,邱东新副主任医师团队联合麻醉科会诊,制定了最优化的麻醉及手术方案,保证手术细节的完善周全。随后,手术团队给许大爷进行了右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进行了1个半小时,顺利完成。术后,老人被送回关节病区康复。此后,老人的康复速度很快,第2天就下床在助行器帮助下行走,第3天就不用助行器行走了,术后5天出院。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
为骨科手术加上“透视眼”“稳定手”
据了解,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率较高,所以,对于65岁以上老年人,医生常建议进行关节置换,因为常规穿钉反复操作更容易加大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对于年轻人的股骨颈骨折,仁慈医院已做了多例骨科机器人导航下固定术。
2019年11月底,徐州仁慈医院引进江苏省第二台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已经成功开展100多例骨科机器人手术,涵盖关节科、创伤骨科、脊柱科、手外科、足踝科等多个科室,骨科机器人的“透视眼”“稳定手”一举解决了骨科手术的三大难题:视野差、精准难、不稳定,显著提升了骨科手术效果,使骨科手术更精准、更微创、患者更快康复。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引进使用,与2017年底我院和德国贝朗医疗合作引进的“精准医疗计算机辅助导航关节置换”技术一起,为广大骨科患者提供更先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标志着我院骨科手术迈入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时代。
专家介绍
邱东新
副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关节组组长
泛长三角保膝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
师从国际保膝五常委之一、北京积水潭医院黄野教授,擅长各种下肢畸形的矫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保膝阶梯治疗;师从国内关节置换大师、北京积水潭医院李为教授,擅长晚期髋膝关节炎的微创关节置换手术治疗。
专业特长:早、中期骨关节炎的保膝、下肢畸形矫正的治疗,晚期髋膝关节炎的微创关节置换手术,骨折的微创内固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