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一病区 陈欣
距离中考仅剩不足一周,科室收治一名突遭意外导致右手掌骨骨折的少年。一旁的妈妈止不住地流眼泪:“孩子报休学已经来不及了,这下可怎么办?”李甲主任安慰他们:“事分轻重缓急,现在孩子的健康最重要,我们先尽一切努力把他的手治好。”
术后第二天,我正在巡视病房,看着小杨躺在病床上失神,眼角湿润,于是握着他的手轻声地问:“疼吗?”他摇摇头,“有什么心事,可以和我说说吗?”他看着缠着石膏的手臂,目光黯然,宛如翅膀受伤的雏鹰,被中考的倒计时与骨折的剧痛钉在了病床之上。术后肉体之苦犹可忍耐,可精神焦灼如影随形。我扶他起来尝试着用左手执笔,却难以落字,歪斜的笔画像他心绪般散乱无章。
捕捉微光,温柔引导
寿学玲护士长安排健康管家周亚萍专人跟进,除了日常的照料,还以温言软语一点点尝试叩开小杨紧闭的心门。当周护士温和地询问起校园里的点滴,小杨沉默良久后终于开口:“阳光照在粉笔灰上,像在跳舞一样。”——他眼神里燃起一点微弱的光亮。周护士敏锐地捕捉到这缕微光,温柔引导他回溯往日校园生活里的温暖画面,引导他讲述出那些让内心充实的点滴。
“收集阳光”,重燃希望
一场温暖的"救赎计划"在仁慈医院悄然展开。寿学玲护士长带领小儿骨科护理团队精心设计了一个名为“收集阳光”的活动,引导小杨一点点重燃希望。我们几位护士在值夜班的时候抽空制作了一些日葵卡片,悄悄放在他的枕头下面;床位医生查房时,特意多停留十分钟讲述自己的求学故事,同病房的小病友用稚嫩的笔迹写下"哥哥加油"。
当一张张祝福便签贴满床头时,那个总把脸埋进枕头的少年,第一次主动伸手触碰了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护士们更请来了几位有着类似经历的患者学长,趁着复诊的机会来到病房,坐在他床前为他加油鼓劲。这些故事于小杨而言如同黑夜里点亮了一盏灯,让小杨看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行走于黑暗,原来前方曾有无数人踏过荆棘,抵达了属于自己的黎明。
左手突围,书写答卷
小杨之前因为好奇,试过练习用左手写字,虽然达不到右手的熟练度,但勉强可以应付。为此,小儿骨科护理团队特别为他制定了"左手突围计划",让病房变成特殊的考场,准备了特制防滑笔套、倾斜的写字板以及分时段学习方案。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小杨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变得坚定从容,每天清晨的病房里,总能听见小杨朗朗的读书声和看到他使用左手练习的身影。
中考当日,小杨戴着印满祝福的石膏走进考场。晨光为他的背影镀上金边,那支承载着无数关爱的笔在考卷上沙沙游走,迎接自己光明的未来。
在徐州仁慈医院小儿骨科的病房里,那面贴满便签的"祝福墙",依然在无声诉说着:命运折断翅膀的地方,总有人用爱编织新的羽翼,书写着动人的生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