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仁慈医院手外科四病区病房里,每一个患者都带着伤痛与希望而来,而彭宝恩的故事,格外触动人心。他是一位木工师傅,靠双手吃饭,一场突如其来的电锯事故,让他的双手遭受重创,食指、中指开放性骨折,肌腱、血管和神经严重损伤。被紧急送往医院时,他的眼神中满是恐惧与绝望,对于一个手艺人来说,手部受伤几乎等同于职业生涯的终结。
手术室内,医生们争分夺秒地进行着修复手术,而在术后,一场精心策划的护理战役才刚刚打响。负责彭叔叔护理工作的是手外科经验丰富的护士小王,她深知这次护理任务的艰巨性,不仅要关注伤口愈合,更要帮助患者恢复手部功能,重拾生活信心。
术后的前几天,是伤口感染的高发期。小王护士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每天多次为患者换药。每次换药时,她都小心翼翼,动作轻柔,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同时,密切观察伤口的颜色、渗液情况以及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她都不会放过。为了降低感染风险,病房的消毒工作也做到了极致,定时通风换气,确保病房内空气清新。
疼痛管理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术后伤口的疼痛让彭叔叔难以忍受,甚至影响到了睡眠和情绪。小王护士根据他的疼痛程度,合理调整止痛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除了药物止痛,她还运用了各种非药物止痛方法。她会在患者疼痛发作时,播放舒缓的音乐,帮助患者放松身心;或者陪他聊天,转移他的注意力。有一次,患者半夜被疼痛折磨得难以入睡,小王护士得知后,立刻来到床边,轻声安慰他,给他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直到患者渐渐入睡。
手部功能的恢复训练更是重中之重。在患者伤口初步愈合后,康复师便为他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而小王护士则负责协助患者执行。从最开始的被动活动,如轻轻帮助患者屈伸手指关节,到后来患者能够主动进行一些简单的抓握练习,每一个进步都饱含着护理团队的心血。为了让患者更好地坚持康复训练小王护士还专门为他制作了康复训练记录卡,记录每次训练的内容和进展,让患者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他的信心。
然而,康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训练过程中,彭叔叔因为进展缓慢,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他沮丧地对小王护士说:“我觉得自己的手再也好不了了,练了这么久也没什么效果。”王护士耐心地鼓励他:“你的每一点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康复本来就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更好的结果。你看,你现在已经比刚手术的时候进步了很多,再坚持坚持,肯定能恢复得更好。”为了让患者重新燃起希望,王护士还邀请了之前康复成功的患者来分享经验,让他看到康复的可能性。
在四病区护理团队的悉心照料下,彭叔叔的手部功能逐渐恢复。从最初连筷子都拿不稳,到后来能够熟练地使用工具进行一些简单的木工操作,他的脸上重新绽放出了笑容。出院那天,他紧紧握着王护士的手,激动地说:“是你们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和能力,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场手外伤护理,不仅是对专业技能的考验,更是对人性关怀的诠释。四病区护理团队用耐心、细心和爱心,帮助患者战胜了伤痛,实现了双手的“重生”,也让人们看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