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在一次活动后因出现喘憋和下肢水肿的症状而被家人送往医院就诊。经过医生的检查,发现王先生虽然只有50多岁,但他的心脏比正常人扩大了0.5倍,心功能下降了近50%。这是心脏扩大且功能下降导致他出现活动后喘憋和下肢水肿的原因。
经过深入调查,才发现导致王先生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并非常见的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也不是发病率较低的各类继发性心脏病,而是他十几年来一直坚持的爱好——饮酒。此时,王先生及其家人终于意识到,原来每天的酒精摄入会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下降。
何为酒精性心肌病
酒精性心肌病是长期大量饮酒对心脏造成的慢性损害,表现为心脏的进行性扩大和心功能的持续下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长期大量饮酒指的是女性每日酒精摄入大于40克、男性每日酒精摄入大于80克,饮酒时间超过5年。其中,40克酒精相当于12度~14度的红酒750毫升,46度的白酒2两。如果每日饮酒量超过此标准,发病年限可缩短。
酒精性心肌病的特点为心脏扩大和收缩功能下降。最初患者仅有心脏扩大而无症状,但随着酒精对心脏的持续损害,心脏的储备功能下降,患者会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乏力、腹胀、下肢水肿、少尿等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酒精性心肌病疾病后期可并发各种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心律失常常见的类型包括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心悸症状,如心脏跳得重、跳得快、跳得乱。血栓栓塞常见为心腔内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液流动到达全身,栓塞至各脏器。如果栓塞至脑动脉,患者会出现头晕、言语不清、饮水呛咳,或肢体感觉及活动异常等。如果栓塞至肠系膜动脉,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
当患者出现稍微活动即可诱发喘憋、日常活动不能耐受、夜间呼吸困难、全身浮肿,意味着酒精性心肌病已到终末期。此期患者易反复出现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等,猝死风险极高。
酒精是如何损害心脏的
酒精对心脏的损害是多方面的。乙醇可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造成线粒体变形、纤维化,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继而影响心肌细胞舒张及收缩功能。
长期大量饮酒使得乙醇对心肌细胞产生持续毒性作用,造成心脏负性重构,表现为心腔扩大、心肌肥厚。同时,心脏脂肪细胞功能减弱,可引起心动过速。另外,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可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兴奋交感神经,刺激冠状动脉上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肌缺血。
如何早期识别酒精性心肌病呢?临床上,如果长期大量饮酒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心脏超声结果符合心脏扩大﹢收缩功能下降的表现,同时除外其他心脏疾病病史,即可诊断为酒精性心肌病。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朋友,有长期大量饮酒的习惯,出现易感疲劳、活动后咳嗽及常感呼吸困难、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等,就要警惕酒精性心肌病的可能。同时,要尽快到医院完善心脏超声及其他相关检查,评估心脏的结构及功能,请心脏专科医生明确诊断、并制订具体的治疗方案。
确诊后该如何治疗
酒精性心肌病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是戒酒。早期戒酒及标准化的心衰治疗可以改善或逆转大多数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当然,对于酒精依赖成瘾的患者,酒精戒断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时需要家属及好友提供一定的支持,必要时采用半强制性的手段帮助酗酒者戒酒。研究显示,早期发现并戒酒6个月后,酒精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得到缓解。但如果继续饮酒,患者5年病死率可高达40%~50%。
戒酒的同时患者还应注意休息,补充维生素B1、进食优质蛋白及低盐食物以补充营养及热量。关于药物治疗,心脏专科医生会根据患者所处的心力衰竭分期开具相应的处方。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服药,观察并记录症状的演变、血压、心率、体重,定期带着“日记本”复诊,与医生一起调整下一阶段的治疗方案。在门诊治疗阶段,良好的依从性和及时的反馈沟通是决定患者治疗周期长短的关键因素。
戒酒后可以停药吗
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在戒酒并接受治疗后症状可以明显改善,但要注意的是,即使症状及心脏功能得到改善,酒精对心脏分子结构的损伤也可能没有完全恢复,心脏的储备功能仍是下降的,突然停药会导致心脏负性重构的再发以及症状的反复。因此,必须在心脏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调整药物种类、用量及停药时间。
通常情况下,戒酒及治疗半年内,患者需要密切随诊、规律调整治疗。半年后需重新评估心脏结构及功能。若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心功能正常,心脏扩大较前改善甚至恢复至正常范围,部分药物可以减量甚至停用。若停用药物半年至1年,心脏大小及功能仍正常,提示心脏负性重构恢复,可每年到心脏内科门诊复查心脏超声,动态评估心脏的结构及功能。